(田盈副校长在图北楼出征仪式作动员讲话)
8月5日,以“探寻大美长江 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重庆高校师生助力脱贫攻坚山乡行暑期联合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为“‘山乡行’暑期实践活动”)的中期外出采访调研圆满结束。
从7月22日到8月5日,这十五天我们“山乡行”暑期实践团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走进了长寿、涪陵、丰都、石柱、忠县、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10个区县,深入每个区县的贫困村、农村电商扶贫点,并对长江沿线的生态保护状况进行调研。一路走了既体会到了重庆大地的乡村生活,也感受到了各地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的社会实际。
这是一场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忠县新生街道农户家采访)
这次活动最直观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累!实践团共分为3组,平均一天半走一个区县,分组分线深入采访调研。我在2组,主要跟着负责新闻采写的小分队。
每天的生活忙碌且纯粹,熟悉材料、采访、写稿、改稿。我所在的组主要以走访乡村为主。由于路途遥远,在车上熟悉材料、写稿,晚上赶稿、整理资料都是家常便饭。每天的活动当天出稿,这是我们的要求。由于任务重,加上山路蜿蜒,车内空间也不大,我们渐渐开始学会在车上用手机写稿,晚上回了宾馆再用电脑改稿和整理素材。对我来说,如何在狭小、摇晃的车内保持清醒、克服晕车,这是最为困扰的难题。
(开州区汉丰湖畔采访周边遛弯的老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实践团去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调研采访的那天。夜力坪村是市级贫困村,地处大山腹地,距离丰都县城38公里,有贫困人口511人,未脱贫建卡贫困户15户,学院为此还准备了一个捐款活动。那里群山环绕,车辆行进在其中,手机导航也完全失去了作用,兜兜转转,最后比原计划推迟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那天因对新闻稿的时效性要求很强,加上来回路途长,我们写稿小组只好在车上写稿,同时用手机联系其他小队,汇总采访信息。山路起伏大,弯道多,但还是坚持写稿。在晃动的空间里长时间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让人胸闷难受,我和搭档只好采用轮流写稿的方式。夜力坪村的经历让我再次增加了对“记者”的敬意。克服身体的不适,行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及时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传递出去,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豁然开朗
(在万州区大周镇采访)
这也是一次积累专业技能和经验的活动。一路走来感受很多,尤其是新闻采写的技能学习上。与实践团同行的指导老师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素有“柚乡”之称的长寿县邻封镇邻封村,随行指导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对“如何培养新闻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一问题有了新的体会。在长寿的采访,我们主要采访的是他们的特色产业——长寿柚。当地有成片的柚林,绿油油的,看着让人很舒服。所以我们想要将路边成片的柚林拍下来,但是摄影的同学从车窗里拍出来的照片始终偏黑,不是正常颜色。正在我们烦恼的时候,同行的李老师提醒了我们一句“把车窗摇下来!”这时我们才豁然开朗。照理说,一想到眼前有遮挡物就应该会直接的想到这个解决办法,甚至和司机师傅商量让我们下车拍摄。但在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因为慌乱和不熟悉,我们的脑子就是没有转的过来,事后我们一行人忍不住纷纷仰天感长叹:当时为什么这么蠢呢!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其实一些细节的问题只有在实际中遇见,才能真正开始重视,从而有意识的积累。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强调“去到新闻现场一定要学会动脑子,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我觉得,随机应变和现场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可以顿悟出来的,只有亲自到达了现场,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采访也需要很多技巧
在这十四天中,不管是合作还是独立完成,每天文字报道组都会写稿子。其中,有成功“出生”的,也有不幸“夭折”的。虽然没有全部发表出来,但通过这十多天的实践,从老师和同伴们的身上,我积累了很多的采访技巧。
第一,要学会迂回采访。“迂回采访”就是采访的目的性不能太过于直接的向采访对象表达。在这次的乡村采访行中,我感受尤为深刻。
(石柱西沱古镇采访民俗表演者)
在石柱的西沱古镇,我们想通过询问沿街个体商贩的收益来了解开发云梯街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但在操作时我们却过于老实。别人询问我们的采访目的,我们便将其合盘脱出。话一说口,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对方对我们的芥蒂。而且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也过于生硬,有时话一说出口,自己都觉得很尴尬,就像是公安局审犯人,更不用说最终的采访效果了。多次碰壁之后,在老师的提点下,我们开始学习用唠家常的方式与采访对象交流。不再纠结一定要问到全名,也不要求他们说出每个月的具体收入,而是把自己当成路人,当成游客;也不再动不动就那出笔记本记录,而是学会用心记,加强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采完一个回过头来再及时记录。为了了解云梯街里民俗表演艺人的情况,我索性把自己带入了游客的身份,走进了一个迎亲队伍,跟着其中抬瓷器嫁妆的阿姨走了一路,通过和她唠家常的方式,了解他们每天表演的时间安排和工作强度。
第二,行动之前要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前期实践中,我们经常集体行动,常常形成一群人围着一个人的景观,回来之后也会发现采访内容单一、雷同。在涪陵采访李渡街道岚马村的李书记就是这样,“火力”过于集中,一群人围着听他介绍情况。后来经过老师提醒,突然醒悟,才渐渐分组作战。正是因为分头作战,那天我们才能遇到查婆婆,知道原来捡柑橘落地果也能卖钱,并且写出一篇《查婆婆在橘林里捡出个空调》的趣闻。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在单个采访对象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然很容易就会形成闲聊。既要善于与人沟通,遇人敢开口,也要时刻谨记自己的采访主题,及时收尾,向下一个点前进。如果和这次山乡行活动一样,时间紧,每天的日程安排也比较紧,那更要学会彼此合作,分头行动,只有这样才收集到更多丰富的素材。
(涪陵李渡街道岚马村李书记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他朋友圈中的党建内容)
第三,既要学会做请教者,又要学会做倾听者。采访应该是平等的,“记者”的身份并不高级也并不低贱,他只是事实的传达者。我觉得优秀的记者,就是总会把自己放在对位置上,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事件或者人物细节。根据不同的情景,我们要学会转换身份,学习如何与采访对象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如何更好的走进他们的心里。在云阳县水口镇枣子村采访一位由于患有先天性肢体(背部)二级残疾而导致身高只有一米三左右的村民时,我们的同伴采访全程弯腰伏在桌子上与坐在电脑前的采访对象交流。半个多小时的交流,挖掘到了不少人物故事和事件细节,最后写出了《小个头也有大能量》。还有,在和村里的老百姓交谈时,我们决不能有自己是大学生就看不起别人或者觉得自己懂很多的想法。遇到年级大的老人,我们甚至可带入孙子孙女的角色,通过关心关切的语气了解情况。面对领导时,也不能唯唯诺诺,怕这怕那。遇到没听懂的问题,更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作为记者不可偏听,也不能不听。我们这次深入乡村,关于乡村产业、农村“三变”改革、农村电商的运营……对于这些我们并不熟悉的环境和专业术语,我们更是要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学会验证。
写稿,需要多留“小心眼”
(石宝镇秦岭村白茶园采访实况)
这些天写了不少的稿子,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错误,尤其是在消息稿中。这些错误让我充分认识到:我做的还不够,对于写稿我应该留更多的“小心眼”!自己脑子里觉得是正确的东西也是并不正确,要学会多方面的验证。比如7月22日实践团在学校举办出征仪式的稿子。我和搭档在车上轮流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人名、地名反复检查,最后却折在了图片说明,错将人物的名字打成了谐音字。幸好后来及时的更改了过来。虽然错误已经更改了,但它给我带来的启发一直留在心头。
想要达到重要信息一字不错,首先在新闻现场就得下功夫。将人名地名记在笔记本上是基础,同时要将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并随手用手机拍下含有信息量的现场图。比如在人名的旁边记下他的特征,拍下活动现场的横幅标语。在中期,写稿时要尽量保证人名地名的正确性。后期检查时更要留心,将自己手中的笔记、照片和资料一一比对,素材中有不一致的信息,及时联系相关人员核实。不要太高估自己,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检查,包括图片说明、文字和图片的署名,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自己可能在哪里会犯错。
8月5日的归程并不意味着结束,回到学校我们将进行更加深入的素材整理和作品创作阶段。这十四天里我们走过的那些路,见到的那些风景,遇到的那些人,经历过的那些故事,后期都会慢慢的与大家见面。
(丰都夜力评村实践团部分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