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

首页 >> 作品展示 >> 正文

农民父子课题组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创建:2019年08月03日 10:30,撰稿:赵林娟,编辑:陈静,点击:

 

7月30日上午,在开州区临江镇青阳村的“谭秋桃种植家庭农场”中,大片的桃树密密地长在山坡上,谭怀生和谭平波两父子是农场的负责人。

“我父亲现在在四川,这边的农场由我管理,我家姓谭,农场里种的是晚熟桃,中秋前后上市,所以就取名为‘谭秋桃’。”说话的是儿子谭平波。

谭平波

照本宣科,首投失败

2009年,谭怀生从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里看到山东有人种植晚熟蜜桃致富的消息,让他萌发了种桃子的想法。2010年他从山东引进晚熟桃,按照山东果农给他的一本蜜桃栽种与管理的书开始栽种。但没过多久,树叶开始变黄、枯萎,这让谭怀生有些心慌。他一边查找相关资料,一边向专家请教,最终找到了树叶变黄、枯萎的真正原因——细菌性穿孔病。

本该在六七月出现的病虫害提前了好几个月,谭怀生这时才明白,由于山东与开州区的气温、湿度、土壤都有很大差别,参照北方的种植方法根本行不通。父子俩开始不断探索和研究晚熟桃在本地的种植方法。2012年,谭怀生父子俩种的晚熟桃进行第一年投产,“本来就受本地地形气候的影响,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也没有控梢,结出的果子虽然比市面上的桃子口感好,但是达不到晚熟桃本身的口感,为了不影响晚熟桃的名声,两万多斤的桃子全部没有上市,都倒掉或者喂了鱼,损失了十多万!”谭平波说起这些时都还很心痛。

第一次投产失败了。

成立课题,钻研秋桃

随后,父子俩在区农业部门的牵头下成立《晚熟金秋红蜜桃引进推广应用》课题小组,专门研究晚熟桃,谭平波说:“后来我们就知道了,这种桃子怕雨不怕热,开州本地高热高湿,桃子就要种在坡度较大、不易积水的地方,土壤最好含沙量高一点,更有利于透水。”

2013年,开州区果品技术推广站又派出专家,上门给老谭传授除草、施肥、杀虫等技术,“他们随时都来监控,2013年是晚熟桃的大丰收年!”

2014年,父子俩的课题项目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县政府颁发的证书

一直到2015年,晚熟桃的产量都很稳定。2016年正值晚熟桃成熟的季节却连下一个月的绵雨,“我们就给桃子套袋。”谭平波指着其中一棵树说道。农场里的所有桃树上的果子全都用红色的袋子套好挂在树上,有两个乒乓球大小,“通过这种物理的方式推迟成熟期,扶贫办也建了一个保鲜库,解决了销售期短的问题。”

 

套好袋的晚熟桃

积累经验,扭亏为盈

谭秋桃因为错开了重庆大多数桃子的上市时间,形成了市场独占效应,所以售价比一般桃子要贵几块钱,每斤大约10-15元。目前在谭平波的家庭农场中,晚熟桃的种植面积不足10亩,产量在4万斤左右,全部都能售卖出去,“80%都是靠旅游观光采摘售卖出去,20%通过电商,完全不愁销,去年一共卖了16万。”

   对于晚熟桃的生长,谭平波父子俩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术,“我父亲曾经在赵家镇当了三年的晚熟桃技术指导,挣了40万,2014年区政府还给他发了一个‘科技进步三等奖!’”说起这些,谭平波很骄傲。他还说谭怀生在四川华蓥市那边也建了大约300亩的晚熟桃农场,除了有自己的固定底薪外,还以30%的比例参与技术入股,年收入有百多万。“所以要想把产业发展成功,一定要掌握好核心技术,不能盲目!”谭平波最后感叹道。

(图片:赵林娟 黄平)

关闭